(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5日電)獲全球百大科技獎的「iSmartweaR感知智慧衣」結構大解密。這款智慧衣最聰明在於透過奈米銀線和高分子材料,將天線線路印在衣服上,加上微型雷達的小控制盒,便可傳輸、遠端監測。
工研院的材料與化工研究所、量測中心與紡織股王儒鴻從兩年多前合作研發智慧衣,一路克服不少困難,終於研發出全球唯一可以耐水洗250次、能摺、絕緣,又不必像一般智慧衣非得緊繃在身上,適合絕大多數人穿著的真正智慧衣,果然居家照護床價格一舉拿下難度超高的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
工研院剖析這件不同於目前各家研發的智慧衣核心結構技術在於材化所研發的「奈米銀天線」,以及利用電子業很成熟的卷對卷(Roll to Roll)生產技術應用於印製衣服的導電膠,以及量測中心的「微型雷達技術NPNS」。
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表示,當時要做感知智慧衣時要避開adidas、Nike等國際品牌大廠的專利,因此才決定與工研院合作走自己的路,工研院花了很大的力氣做出印刷天線和微型雷達技術,為智慧衣增添附加價值。
洪鎮海指出,未來這項技術市場化將應用於健康照護和運動服飾兩大領域;健康照顧領域會先實施,目前正和某醫院洽談中,讓醫院先試用這類病人衣服,估計1年後這款智慧衣有機會上市。
工研院材化所組長唐靜雯透露,當時儒鴻提出合作開發智慧衣構想,工研院找到長期投入奈秒脈衝(NPNS)感測技術開發的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室主任林宏墩研發團隊。
林宏墩研發團隊為了與現今智慧衣作區隔,想到微型雷達NPNS技雲林電動床術的特點可以透過雷達波偵測心跳、呼吸與血壓,非常適合應用在智慧衣,即使相隔20公分以上距離也能測得心跳呼吸,完全突破傳統智慧衣必須貼身才能量測的限制,大大突破智慧衣的款式,無論長短袖、T恤或外套皆可滿足不同族群、不同情境的穿戴需求。
唐靜雯還說,為了尋找耐水洗導電紡織品,林宏墩跨領域與材化所經理孫文賢合作,開發智慧衣專用可水洗軟性天線。孫文賢運用在奈米銀線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發,以及對紡織品長期了解,以奈米材料為導電載體,再以塗佈方式賦予紡織品導電功能,將天線的線路圖熱轉印貼合到衣服,順利結合感測元件和織布,同時兼具高導電度、可撓曲、耐水洗等優點。
在天線微小化的部分,則做到接近口袋尺寸,從衣服表面完全看不到天線,穿戴上也不會有任何不適感;並且克服穿戴裝置長時間使用的電池體積大問題,完全縮小在一個小小控制盒內,且工研院從韌體調整,達到最省電模式,符合生活型態的監測,目前已可連續使用一整天。
量測中心主任林增耀表示,微型雷達的NPNS技術避開手機的900和1800MHz頻段,利用醫療級的300MHz頻道,且功率只三馬達電動床有手機功率的1/1000;而後端的傳輸監測功能則利用APP,手機只要能上網就能遠端得知穿戴者的生理資訊,完全不是問題。
工研院強調,透過材料和感測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技術領域的整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開發出智慧衣,也獲得儒鴻繼續投入研發的承諾,讓未來的衣服不「衣」樣。1051105
BCC39A45157E08E1
留言列表